彭德怀元帅非完人四面树敌终身败名裂

中国人有造神的传统,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一个人或者如神仙一样的完美,或者如恶魔一样的邪恶,例子很多……【附网络文海瑞和老彭一样是思维灵活的人,也是很有能力的人。但为什么大家都远离他妖魔化他?原因我上文也说到了,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做到“认理不认亲”“公私分明”的人。这种人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自然是混不开的。海瑞明不明白呢?他是明白的。海瑞其实什么都明白,只是乐意不乐意这样做而已。这种人,对于老百姓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员,是青天大老爷。对于其同事,下属,亲朋,上司来说,就是噩梦。我很佩服海瑞,但如果要海瑞作为我的朋友,我是受不了的,因为海瑞不讲私情。中国人都是这样的,每天抱怨这个社会讲人情讲关系,可真遇到一个不讲人情的人,就必然恐惧他远离她甚至妖魔化他。
   
     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彭德怀有了正直不阿的完美的形象,这又是一个造神运动的标本,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神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都是人。彭德怀固然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对刘伯承的迫害,比如他对粟裕的恶行……他虽然做事光明磊落,但不懂变通,政治敏感度低,导致树敌颇多——某种性格可以成就人,也可毁灭人。

黄克诚:“(彭德怀)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李德:“在军团总指挥中,最有特色的是彭德怀。只要他认为必须批评的,就总是直言不讳。”吴法宪:“彭德怀秉性刚直,炮筒子脾气,好训人、骂人,有话就说,憋不住。”毛泽东私下说对李锐说:“此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彭德怀的人格缺陷表现为:脾气暴躁、桀骜不驯、粗鲁、争强好胜、不容异见、心胸狭隘、对人苛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城府、修养、隐忍是生存官场必备的素质则很少。本文作者舟自横,摘自其个人博客。



毛泽东是对彭德怀一生命运影响最大的人物,其人格特征与彭德怀有相似之处

一、前言

彭德怀元帅是国人熟悉和钦佩的伟人。作为军事家,其在内战和抗日中的功勋累累,是世界上第一个打败美军,并使美国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停战协议的将军;作为政治家,其在人民遭受苦难但万马齐喑的年代,勇于起身为民请命,为此身败名裂,在此后长期的岁月里遭受政治、人格、肉体和精神上的迫害,随着他最后一声悲愤的呐喊,在一间用报纸糊满窗口的小屋里含冤去世。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个传统对中国古今史学也影响甚深,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由此而来。何谓尊者、贤者?当下当权者、帝王将相、权威、名人、大师、圣人、神人。何为讳?就是他们的功劳政绩可以大讲特讲甚至夸张到传奇的地步,而他们的缺点、干过的不太体面的甚至是坏事则丝毫不能提、不能讲,否则就犯了大忌,被群起而攻之。在我看来,这终究不是实事求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本文谨秉承“史家贵独断”箴言,试图用心理学方法来探讨彭德怀这位尊者、贤者的人格特征,特别是人格缺陷及对其个人悲剧结局的影响,以及个人悲剧的和当时国家悲剧的联系。

二、人格缺陷

从心理学上讲,童年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的未来具有重要影响,佛洛依德说过六岁定一生,中国民间也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

在《彭德怀自述》里,彭德怀这样描写他的童年:

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讨到油麻滩陈姓教书先生家,他问我们是否招财童子,我说,是叫化子,我二弟即答是的,给了他半碗饭、一小片肉。

正月初一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家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70年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柱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

直到60年代,身陷囹圄的他还这样说:“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然而关于彭德怀的童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就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由彭德怀口述、斯诺记录的,大意如下:

彭德怀6岁时丧母,后来父亲续弦。继母憎嫌彭德怀。在私塾里,面对老师的责打时,他没有像一般学生那样平静的接受,而是勇于反抗,用一条板凳将老师打跑,被老师告到当地的法院。继母把彭德怀赶出了家门。父亲只好把他送到他喜欢的一个婶母家中。婶母把他转入新式学堂。他有次问一个老师,应不应该孝敬父母?这位“愤青”类老师回答说,孩子是父母在作乐时诞生到这个世界来的,年幼的彭德怀也很赞成这种看法。回到家中把这所谓“不孝顺父母”的新思想告诉了婶母。第二天,被吓坏了的婶母就不让他再去这个新式学堂了。

9岁时,他又不服从虐待他的继母和专横的祖母,他拒绝为嗜好鸦片的祖母点烟泡,并把烟具摔在地上,因此被祖母控以“不孝”而被族人判以沉塘的处罚。可能是乐于见到这个“逆子”消失,彭德怀的继母热烈赞同族里的决定,父亲也没有反对,要不是他的舅舅出面干涉,彭德怀的生命可能就此过早的结束。不过他也从此被赶出了家门。

在他被赶出门的时候,继母不仅不给他任何的生活必需品,连他身上穿的衣服都要抢走,只是在彭德怀证明这是他母亲留给他的情况下才作罢,彭德怀在只有一套避免赤身裸体的衣服的情况下出外谋生,受尽了千辛万苦。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让人大吃一惊的版本,在《西行漫记》版本里,出现了凶恶的继母。前面那个命运凄惨、低声下气去别人家讨饭的祖母,在这里成为吸食鸦片、专横的老人。而且如果说《彭德怀自述》叙说的更多是苦难的话,《西行漫记》里更多着墨的是叛逆和反抗。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或许会引起很多疑惑或争论。这里不多作讨论。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版本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只是回忆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而已。彭德怀向《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口述时,身份是红军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之一,不说是春风得意,也算踌躇满志之时,在心理上幼时痛苦记忆已被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代替,他的回忆更多是作为革命者的叛逆和反抗。但在书写《彭德怀自述》时,他已是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当时的心理状态唤起他的更多是痛苦的回忆和潜意识里对亲情的渴望(自述里祖母前后形象的变化和继母的消失)。而且在党内他已被认定是有反骨的魏延,再写叛逆和反抗的经历只是授人口实,徒增罪状而已。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骗炮女大学生的案例
下一篇: 刘杀鸡旁边的女的是谁